Search

[ 高抗壓性者的 burn out ]

最近我開始思考何謂 burn out 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 高抗壓性者的 burn out ]

最近我開始思考何謂 burn out 的意義。
過去講到 burn out,說的通常是工作上的過勞,世界衛生組織定義,那是一種由慢性工作壓力導致的綜合症候群,例如覺得心力交瘁、想到工作就煩躁憂鬱、效率產量減少,以及各種身心狀況等等。

但我漸漸發現,burn out 不只是工作上的事情,而是一個人整體的身心狀態。

一直以來,我都自認是一個效率頗高,無論接下什麼挑戰都可以完成的人。雖然我這個人很感性,卻很少大喜大悲,也很少意氣用事,就連我媽前年生了大病,我在開刀房外等待時,膝上都還放著筆電繼續工作。
我也會問自己,我到底是真的沒感覺,還是只是在逃避或壓抑?
很長一段時間,我甚至戒慎恐懼地等著抑鬱的發生,但觀察一段時日後,我發現身上並沒有出現任何憂鬱情緒,平日產能也沒減少,甚至心情上還頗平靜的,而且依然熱愛著所有我愛做的事情,所以我的結論是,雖然生活壓力很大,但是我還行,不必去說服自己這一切實在是 too much.

但是,過去一年我的生活真的大爆炸。

每天日常工作結束後,晚上要寫書,算一算一天總共工作超過十幾個小時。
偶爾要經營一下社群媒體,每一篇貼文都要花時間寫,也就佔據了我一部分的休息時間。
再加上和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、母親生病、本身身體問題、新冠肺炎影響家庭經濟、家庭相處的緊張、多年好友離開台灣、工作上應付各種人的各種要求...... 心力與體力的勞動累加起來,有時候我都不知道,我到底是怎麼心平氣和地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。

但我最近,每一天都在渴望著什麼都不做,只是到某個荒遠的海邊小鎮走走。

Burn out 有各式各樣的表現形式,「無明顯表現」會不會是其中一種?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,屬於抗壓性偏高的人,但是抗壓性高不代表沒有承受較少的壓力,也不代表必須承受比別人更高的壓力,所以後來我想通了一件事情,就是很多事「雖然你可以做到,但不代表你必須得去做」。

在這個社會,我們好像隨時隨地都必須把自己放到舞台前方,不斷證明自己、肯定自己,而那些肯定也會換回金錢、影響力與某些自信心,讓人覺得自己不被時代與市場拋棄,於是就不斷地被鼓舞著繼續做下去。其實很多事情要做下去是沒問題的,但問題在於,為什麼去做?要做到什麼地步?你有需要事事成為第一名嗎?有必要一直追逐「進步」嗎?到底要賺多少錢人才會有安全感?為什麼明明無話可說,卻還是要硬擠出什麼發到社群媒體?

有時候我覺得人們的高效率,只是在彌補人生中某些本身錯誤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。高效率看似能解決一些問題,但問題根源仍然在那裡,並且一直在製造新(或原有)的問題,而人就必須一直維持在「高效率」的狀態中,無法脫身喘息。例如,有人每天為了還房貸疲於奔命,但是我認為有些人在某些狀態下,其實一開始根本就不應該買房子。

進步是很累的,當然我不是鼓勵躺平或反智,但是我覺得那些抗壓性與效率偏高的人,是不是可以想想看,是否該為自己設下「進步」的速度與停損點。
有時候我覺得,人很害怕人生「沒有進展」這件事情,時間是一種抽象的概念,唯一可以證明人沒有浪費「時間」白活白過的,就只有擁有「顯性的成就」這回事。所以我們會覺得每到一個年齡階段,就「應該」要擁有什麼、做過什麼,就好像突破遊戲關卡獲得獎勵一樣。但是我們卻常常在為了這些表面成就疲於奔命時,活得空虛疲憊,活得不像自己。

說了這麼多,我也不知道人究竟該怎麼活才會覺得滿足,畢竟每個人不一樣。但是經過過去忙碌的一年,我發現自己更珍惜什麼都不做的愉悅,對我來說,單純的 do nothing 或 do everything,都會讓人進入不知所以然的狀態,但是,若是平常有在認真做事,那麼 do nothing 就會從空洞轉化為豐富,就像畫作裡的留白一樣,會讓整體美感更舒適平衡,而不只是無聊乏味的白紙一張;而生活中有了 do nothing 的部分,當我們在認真去做其他事情的時候,就會更有鮮活的靈感與動力,做起來更有勁。

現在,我將 do nothing 視為一種 do something,它和我生活中的其他代辦事項一樣,是一個我認真看待且會刻意去執行的事情。就像以前我週末仍然會寫文章,又或是為了下一篇文章做準備,但後來我主動推掉了一些工作,練習好好休息,多了放空的閒適自在。

我覺得發條鬆了。呼吸到了清新空氣。
有時候,不進步或許反而是一種進步。

歡迎追蹤我的 IG:abby_chao_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abby_chao_/?hl=en

#burnout #抗壓性 #效率 #生活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